正在加载时间... 加入收藏| 返回所网| 联系方式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博士后风采 > 我的博士后之路
通往科研的春天―记我的博士后之路
时间:2014-04-18 字体大小: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两年前,我踏上了回国之路,来到素有“书藏古今 港通天下”美誉的宁波,开始我的第二段博士后生涯。来宁波之前,我已在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呆了三年,从事燃料电池的研究工作。由于种种原因,科研成果未能及时发表,以至于回国前未能谋到好职位,“被迫”再做博士后。

  我之所以选择宁波,一是锂电池研究在国外如火如荼,我这个人好知欲强,想转下“行”;二是我惊讶于我的导师刘兆平研究员实验室的优良科研条件。刚到所,我显得极其不适应,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在国外,博士后往往做比较具体的项目,目标性强;在国内,我的导师要求我自己能够开辟一个崭新的方向,找到属于自己的那颗“珍珠”。那时我的脑袋时刻萦绕着“属于自己,独一无二”八个字。科研要做到独一无二很难,但这又是科研的最大魅力。刚开始的三个月,我苦苦地埋头于浩瀚的文献中,查找“珍珠”的影子。渐渐的,“新型水系电池”在我脑海里出现了。“珍珠”的外壳总算找到了,但我又纠结于“珍珠”的内容是什么。通过不断地尝试与思索,我发现了一个新型的Li+/Zn+混合离子电池体系,刚刚在实验中证实。不料这个结果马上被Waterloo大学的一个课题组所发表,其投稿到接收,用了仅仅不到三天。在我此前的科研生涯从未遇过这样的事情,工作会做得如此的相近。当时我非常郁闷而且有点泄气,这是因为找到一个新的电池体系是非常不容易的,他们发表的时机又是我们在我们取得重要进展的时候,我此前耗费的大量精力也付诸东流了。我又开始茫然了,我又得重新开始但又不知起点在哪。通过数月的艰辛,我又发现了一个新型的Li+/Na+混合离子电池体系。这次我总结了上次的教训,及早成文和投稿。幸运的是,相关工作发表在Nature出版集团下的Scientifc Reports下。研究工作发表后又得到了“Car Green Congress”和“中国科学报”的关注。这时,我开始尝到了“甜”的滋味,真有点苦尽甘来的味道。

  回想这两年的生活,我再一次悟出了“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真谛。 “我的科研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动力锂电池实验室   陈亮

 打印本文本   |    收藏本文   |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