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时间... 加入收藏| 返回所网| 联系方式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博士后风采 > 我的博士后之路
未来梦的起点——我的博士后之路
时间:2014-04-18 字体大小:

  在经历了4年本科、5年硕博学习研究之后,我于2011年9月13日进入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博士后流动站,在这个优异的博士后平台中,渡过了2年的博士后研究生活。如果说通过硕博研究生阶段训练,让我初步具备了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解决现有问题的能力,那么这两年的博士后研究生活则是锻炼我独立发现和研究科学问题、形成自己独立学术思想的过程。其实早在1984年5月21日,李政道先生就对邓小平同志形象地诠释了博士后在科研工作中的具体定位问题:真正作研究,必须让学生学习和锻炼如何自己找方向、找方法、找结果出来,这个锻炼的阶段就是博士后。而这个过程,我觉得正是我走出象牙塔,真正迈入社会,将自己所学进行实际应用前的热身,也是真正开始实现未来梦想的起点。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不同于其他科研院所,其主要定位偏向于实际应用,即“料要成材、材要成器、器要好用”的主旨。同时,刚来到中科院宁波材料所这个新环境,必然会有各样的问题、各样的挑战;所接手的课题,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而且,不同于研究生阶段前瞻基础性和技术储备类型的研究课题,博士后的研究课题直接就是宁波余姚一家企业目前所生产的商品——空气能量回收膜及装置装置(具有热回收功能的新风系统)。科学基础研究和企业的产品创新升级毕竟思考方式是不同的,企业注重的是实际效果,能否创造或提高企业的利润。因此在博后两年的努力过程中,由于研究生阶段的思维定势,我走了很多弯路。在弯路中,我不断纠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向,最终采用最廉价的材料和最简便的方法,将产品性能提高至国内外同类产品性能之上!

  现在回过头去看看当时走过的弯路,让我能够从另一个方面,更好地诠释什么才是真正地为社会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不在于发表高档次的科技论文,不在于自己的科研项目是有多么的复杂、高深,让普通人无法理解。科技太高深了,也容易脱离实际。因此,我倒是觉得科技创新应该是一种用最简便、最有成效的方法,来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遇到的各类问题,让我们的生活更健康、更舒适、更美好。我们不应该让我们的生活因为科技而变得高成本、复杂化,而是应该简化。正如有个企业家曾这么和我说:你的领域、你研究的科技成果,自然你最熟悉。但是当面对一个不是你所在领域的普通人,如果你不能把你自己的科技成果,通过最简单的一两句话让他明白,那么你所谓的高科技基本就没有实际应用产业化的可能了。综上,这两年给我的感悟主要在下面几个方面:

  1、团队协作在产业化中的重要作用

  团队协作精神,是从学生时代开始,老师一直教导我们的,但是说实话,我从未有过很深刻的体验,甚至有些曲解。现在我倒是感觉到,在科技转化过程中,团队协作不是自己遇到问题找个人帮忙解决就算团队协作了,而是在整一个项目中,一个团队小组成员都有各自分工,但又统筹协作。

  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把一个项目面面俱到。同时为了能够使科技创新达到一个新的层次,需要整个项目从头至尾的保持协调。每个人所涉及的面不能太宽,都须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并在大项目环境下,在自己的任务内深入。

  2、不要让权威和思维惯性束缚了自己

  如果说研究生阶段,是老师出题,去找一个还没人知道的答案;那么博士后阶段那就是自己给自己出题,然后再去找答案的过程。刚经历这个过程,是个非常痛苦的过程,时常会被限于权威思想、自己的惯性思维。我也是在一开始时被自己和他人的思想束缚,导致近一年的时间里走了很远的弯路。

  通过我自己的实践证明,从最基本的原理出发,往往是最有效的。不要被科技文献中的新技术、新方法冲昏头脑,有时候最好效果的方法,其实就是大家都不屑于去用的最基本方法。产业化过程中尤其如此。

  最后,从旁人来看,在某种意义上,博士、博士后可能已经走到了最高点。但是在我看来,博士后才是我们未来梦想的起点。也正是有了这个阶段,才让我们拥有了实现未来梦想的现实奋斗基础。

                                                                                                           高分子事业部   杜旭东

 打印本文本   |    收藏本文   |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