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时间... 加入收藏| 返回所网| 联系方式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博士后风采 > 我的博士后之路
我的博士后之路
时间:2014-04-18 字体大小:

    时光如梭,一晃两年过去,马上到了博士后出站的时候了。回想这两年在宁波材料所的工作与生活,有憧憬过,也有迷茫过,更有意外的惊喜。

    我是2011年4月来的材料所,合作导师为磁材软磁课题组的沈宝龙研究员。当时软磁组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以铁、钴、镍等元素为主要元素的软磁非晶合金,而我博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铜锆基与镁基非晶合金。当时,沈老师给了我充分的学术自由,让我自己选择研究方向。此时,是选择较为长远的、影响更为持久的关键性问题的开创性研究,还是选择短期的,更容易发文章的小问题的热点跟踪性研究,就摆在了我的面前。当时,两个方面的研究素材我都有,经过仔细权衡之后,我最终选择了前者。我瞄准了“不同非晶合金具有不同的韧脆性的根源”这个本领域极为关心,但仍然没有很好地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但是,要啃硬骨头,付出的艰辛也将会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我从教科书上的基本概念出发,结合自己的一些初步实验结果与已经积淀了3年多的思想构想,构建了一个非晶合金结构特征与力学性能的模型。以此模型为基础,通过设计更多的实验,并以这些结果为反馈,进一步修正了该模型。最后,我们的模型初步实现了对不同非晶合金韧脆性的预测。看到根据自己的模型能够很快地寻找的一些具有高塑性的非晶合金,我感到非常的兴奋。但是,要将上述结果转变为一篇高质量的文章,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由于当时选择方向的时候,选择了一个和导师方向差别很大的方向,沈老师对这方面的研究很少,因此很难给予我有力的支持。所以,一切只能靠自己。尤其博士后工作开展一年多一点的时候,沈老师因故离开了材料所,这个时候就只更全靠自己了。

    经过大半年的整理,一篇稿子终于弄了出来。“初生牛犊不怕虎”,今年年初的时候,我直接将稿子投稿到了美国的《科学》杂志上。但很快没有通过编辑那一关,被拒稿了。自沈老师离开材料所后,事业部李润伟研究员开始管理我们研究组。他知道后评价说,这种事情要从长计议,要一切准备妥当之后,才能出手。由于文章的投稿不仅需要好的结果,更需要丰富的投稿策略与经验,这些都是我极度欠缺的,所以被拒很正常。针对我的这部分工作,李老师与事业部的刘剑研究员提出了很多宝贵的修改意见。而且,就在此时,我们领域的开创者,日本东北大学前校长井上明久教授也加盟了我们软磁组。通过与这些前辈、师长们的交流,我不再迷茫,也有了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尤其井上先生对这部分工作非常感兴趣,也提出了很多的修改意见。同时,作为他个人,也需要了解这一模型的是否真的具有理论预测能力。为此,他给我写了由他所定的两个非晶合金成分,让我分别测试这两个非晶合金在铸态和热处理态的力学性能,一共四组数据。幸运的是,通过实验获得的四组数据完全与理论预测值相吻合。由于经历了实验的成功检验,井上先生也很支持我将这个稿子继续投稿到《自然-材料》等高影响力的杂志上,虽然不一定成功,但很值得一试。目前,上述相关工作已经进入重新投稿的最后阶段。

    以上这些经历使我感触很多。首先,使我认识到做科研付出的与收获的永远都将是成正比的。如果抓住一些小的学术问题,照猫画虎地再做一遍,虽然出成果很快很多,但这样的工作,终究会沉淀在学科发展的最底层,没有人再关注。但如果抓住学科发展的关键问题,勇于挑战一切碰到的难题,虽然这个过程是艰辛的,可能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其间也没有什么成果发表,但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最后关键的一击,从而创造新的核心知识,引领学科的发展。其次,也使我认识到,在一个年青人的科研发展过程中,虽然在某个时候可以因为一个灵感而创造新的知识,但是在怎样将新的知识整理并发表的过程中,还有很漫长的道路要走。这个时候,向前辈们与师长们请教,学习他们多年来宝贵的经验与阅历就非常重要。

    博士后出站,是终点也是起点,未来的科研道路还很漫长,但这两年的博士后生涯已经使我在科研上进一步成长了起来。感谢宁波材料所为我提供的科研自由的天地,感谢这里对我有过帮助的所有的人!

                                                                                                             磁材事业部  赵远云

 打印本文本   |    收藏本文   |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