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时间... 加入收藏| 返回所网| 联系方式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博士后风采 > 我的博士后之路
随笔——我的博士后之路
时间:2014-04-18 字体大小:

  回头想想,从2007年7月回到宁波,不知不觉已经有了六个年头,那时候,周边一片漆黑,虫鸣蛙语来相伴,二期还是个曾被才子调侃为可以养猪的池塘;现如今,材料所升级成了院;求学之路从博士的前面走到了博士的后面,不得不感慨一下,我也升级成了大叔。

  一直都有个‘门’的故事,当你打开一扇门,同时也关闭了另外一扇门,这是一个选择题。当看到‘材料技术与工程’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你会如何抉择?鱼与熊掌可以兼得吗?对于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我,却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因为自己知自家事,‘基础理论研究’一向不是我的菜,也正因为我头脑简单,只能一心一意的做一件事,入站后开始了产品研发的道路,同时关闭了另外一扇门。

  记得那是2011年的年底,入站五个月,王所让我去当第一组的组长,当时第一组名曰‘单电池生产组’,心慌慌,从学校到研究所实验室,对‘生产’二字只有看的份,还真没机会接触,估计它也不知道我是哪根葱;既来之则安之,经过激烈的心理斗争后终于在一刹那,心,安静了下来;查,先掌握基本情况,面对着十几个人大眼瞪小眼的看着我,心再次慌乱,刚刚博士毕业,面对的第一件工作上的挑战就是带着十五人的团队去做生产;十五个人,从来没带过这么多人,怎么办?我的‘四肢发达’再次拯救了我,‘各司其位,团队配合’这是我多年来篮球场上得到的至理名言,首先是‘各司其位’,按单电池制备工艺,根据各人所长,重新进行了分工;然后制定自检和监督制度将各工序联系起来,形成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执行力大幅度提升,因为我深刻懂得在篮球场上,执行力是获胜的关键因素之一,再牛的教练,再好的战术,球员不能执行,无法打出一场精彩好球;无规矩不足与成方圆,制定严格的量化标准势在必行,但这一次几乎把我逼入了绝境,喷涂工序电解质表面密密麻麻的孔洞,几乎肉眼可见;烧结工序不定期一碎一炉几十片,碎的人心痛;幸存下来的半电池,致密的像石头,性能自然惨不忍睹;如此状态下,如何制定量化标准?看着一双双怀疑的眼睛,我心一横,死马当活马医,‘先定后调,哪怕是错的,也必须按量化标准去做,不能有偏差’;时间不断前进,配方不断调整,执行力逐渐显现出来,实验结果不间断的回馈,喷涂多孔难题终于解决了,然而让人崩溃的烧结破碎,依然我行我素,刺激着每一个人的神经,单电池是整个课题组的基础中的基础,没有大批量的单电池制备出来,神马后续工作都是浮云,面对着一张张失望的脸,虽然心在滴血,还得面带微笑告诉大家,明天的结果会有起色的。明天真的会有起色吗?一切都很迷茫。参数不断的调,烧结时好时坏的一天天过去,终于有一天,耐心彻底离我而去,本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虽然我已成大叔,不再修修补补,彻底从头改变配方,大幅度改变各项参数,‘根据所学’,实际有点跟着感觉走的意味;如果说运气也是实力的一种,那上天还是有点小眷顾我的,在经过几次失败之后,一张张无表情的脸终于出现了新生的月牙,烧结成功率竟然出乎意料的飙升,吹吹牛,那是理所当然的,‘根据所学’啊!心中窃喜。在最大最硬一块骨头被我们研发团队啃下来之后,后续的工作虽然难度一个接着一个,工作还是比较顺利的逐渐前进,性能上去了,合格率提高了,稳定性加强了,成本降低了,开发了一些不同类型的单电池;不断的有新人和牛人加盟第一组,目前为止,已从最初的十五名全职人员增加到了三十五名,组名也更改为‘单电池设计与生产组’,未来的路还很长,单电池制备还没有真正产业化,还有更多的艰难险阻要去克服,彷徨的外衣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庞大的信心,也许这就是成长。

  万事开头难,后续的工作方式往往都有前面的影子,这一步,你敢不敢迈?每一个挑战其实都蕴含着机遇,关键是我们以什么样的眼光,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视角去对待它。任何的限制,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开始的,只要不放弃努力和追求,勇于打碎心中的枷锁,小草也有点缀春天的价值。

   

  燃料电池事业部:何长荣

 打印本文本   |    收藏本文   |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