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时间... 加入收藏| 返回所网| 联系方式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博士后风采 > 我的博士后之路
新机遇,新挑战
时间:2013-06-27 字体大小:

  从北国春城到东海之滨,从凝聚态物理到纳米生物医学。地理位置的变换,研究领域的转变,让我与材料所有了不解之缘。不知不觉中,来到材料所将近4年了。这里有和善的领导、热情的同事、朝气蓬勃的科研队伍、完备的科研平台。在这4年的学习和工作中,不仅学会了如何独立开展科研工作,更学会了科研之外的很多东西。

  我与材料所的结缘。新所、新平台、新机会。读博的时候就希望毕业后能到中科院新建所去工作。2009年初,怀着忐忑的心情,将我的简历发给了还在美国的吴爱国老师。经过几次邮件沟通,彼此都很满意。于是,在2009年3月底,顺利通过了(吴老师委托)许高杰研究员组织的面试,就等着6月份毕业后到所里工作啦。好事多磨,5月份通过了论文答辩,但是由于在学年限不够,所里不同意提前毕业,只能到2010年才能发放毕业证和学位证。最终,在吴老师、许老师的协调和帮助下,以实习生的身份来到材料所工作。能够提前来所,也要感谢崔所长、人力资源部张主任、柳主任以及长光所申所长等领导的大力支持。

   初到材料所。2009年6月16日,背起行囊,来到材料所报到。由于我和吴老师几乎是同时到材料所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见证了纳米生物材料课题组的成立、成长与壮大。开始的工作以实验室建设为主,申请实验室、设备调研与采购、实验室管理等。大约3个月后,一些基本的实验才可以开始了。做助研还是博士后,这可能是困扰许多人的问题,当时我也是困惑了好久,好在我刚来的时候是实习身份,还有时间去考虑。博士后的各种机会更多,而且工资也稍高。于是在2010年5月,我正式成为材料所的1名博士后,开始为期2年的博士后研究。后来有很多来应聘的人问我,到底选哪个好?现在的答案是肯定的,当然是选择博士后!

   科研中的苦与乐。来材料所以后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磁共振成像(MRI)造影剂,由于博士后的课题与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相差甚远,当时对MRI造影剂几乎是闻所未闻,而且课题组没有研究积累,研究无所下手。从最基本的原理开始,一边做、一边学,通过小木虫论坛向别人请教等,硬着头皮往前走。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工作一直没有什么进展,甚至走了很多弯路。当时很苦恼、很彷徨,曾经有几次偷偷落泪。读博士的时候做得很好,我实在不能容忍自己在博士后期间没有成果。难道当初的选择是错的?要不要继续做下去呢?最后,我顶住了压力,坚持了下来。经过勤奋的思考和实验,研究结果终于得到发表,也有幸申请到了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和国家青年基金。这些曲折的经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不敢说自己在科研方向转换中实现了华丽转身,但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从最初的“门外汉”到目前的“略懂一二”,不仅拓展了研究领域,更重要的是锻炼了自己的科研能力。

  科研、管理双提升。在材料所期间,有幸参与了事业部以及研究所的一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锻炼了自己,也使自己明白了,科研工作者不止是埋头实验,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一定是科研与管理能力都强的人。作为事业部学术秘书,负责事业部的团队项目管理以及日常科研事务,协助组织了第三届、第四届和第五届功能氧化物材料与应用研讨会,协助组织了全国科学院联盟材料化工领域战略合作研讨会;作为研究生辅导员,协助组织研究生开题、中期、答辩以及研究生的日常管理等工作。在一次次具体的事务中,慢慢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如何组织活动、如何在细节上不出差错和漏洞等。细节决定成败,行动之前一定要把方方面面的事情都想到。在科研工作中,细节同样重要,没有缜密的思维以及娴熟的技巧,也无法得到完美的结果。通过这些活动,从领导和老师们身上学到了很多组织管理的经验,包括崔所长、许高杰老师、李润伟老师等对我的影响都很大。感谢材料所给了我这些机会,使我科研之外的能力得到提升。

  一路走来,得到了很多人的指点和帮助,包括领导、同事、朋友和同学,发自内心地感谢他们,也感谢材料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平台。回首在材料所的博士后与研究经历,无论成功与失败,有几点体会比较深刻:(1)学会利用平台;材料所具有一流的硬件平台,但科研氛围没有知名老所浓厚,一定要取其长、补己短,效果最大化。(2)学会坚持;科研没有捷径,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每当彷徨与失落时,一定要坚持下来,并付诸于努力,总有柳暗花明的时候。(3)学会在压力中成长;安逸舒适的环境不能锻炼人,来自于外部和自身的压力能促使人更快地成长。(4)坐得住板凳,耐得住寂寞;浮躁、三心二意是不能成功的。(5)学会全面发展;科研与管理能力的提升同样重要。

  如今,虽已晋升为副研究员,但前行的道路上依然有很多的坎坷与艰辛,依然要面对工作与生活中的压力与挑战。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时时告诫自己,一定要不断学习、潜心钻研,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哪怕工作再忙,一定要坚持看文献,坚持亲自做实验,否则就会沦为科研中的“看客”。

  功能材料与纳米器件事业部 曾乐勇

 打印本文本   |    收藏本文   |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