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时间... 加入收藏| 返回所网| 联系方式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博士后风采 > 我的博士后之路
我的博士后之路——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转型
时间:2013-06-27 字体大小:

        “宁波—>材料所—>稀土永磁—>闫阿儒”,在经过一番细致的调研后,2010年6月1日我从上海来到宁波,开始了在材料所为期两年的博士后工作。
        从“光催化”到“稀土永磁”,我从基础研究转到应用研究,而且是进入了一个与此前工作看似毫不相干的新领域。一切都是新的,这对于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博士新人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但与此同时,稀土永磁却又是一个比较成熟的领域,相关产品早在1983年左右就已经投放市场。面对这样一根“鸡肋”,博士后的科研工作该如何开展?这个时候,硕士和博士期间所练就的基本功派上了用场。
        在与合作导师讨论商定了“Nd-Fe-B热变形磁体”的研究方向后,首先面临3个问题:确定研究课题,寻找研究切入点,尽快进入工作状态。为此,我来了个“三管齐下”。第一,补充专业知识,自学了周寿增的《超强永磁体》。这本书号称永磁研究者的“红宝书”,内容专业详实,非常适合入门。第二,文献调研。以Nd-Fe-B和热变形为关键词,从中国知网和Web of Knowledge上分别下载了最近20年的中文和英文文章或摘要;从中文的最新综述开始着手,系统了解所选方向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结合课题组的研究工作,确立了博士后工作的研究课题和研究的切入点。第三,熟悉仪器设备和工艺。在同事和研究生的帮助下,通过模仿或重复前人的工作,尽快掌握了制备设备和表征仪器的操作,而且熟悉了主要工艺参数的调控方法。就这样,随着自己课题的开展,我也逐渐进入了工作状态。
        在成功转型后,我发现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不同:它需要你用尽可能简单的方法去解决产品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工作的新颖性。应用研究所涉及的大部分工作是工艺方法和设备的改进,这时候学术论文的作用远远不够,迫切需要你对领域内的专利进行充分的调研。经查,日本一家企业从1987年开始经过近20年的研究,逐步成为全球唯一能生产热变形磁环产品的企业。但专利调研也显示,他们的技术在解决磁性能不均匀的问题上仍有很多工作有待完善。因此,接下来我们的主要任务便是“啃骨头”。
        老实说,两年时间太短,但“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通过加班加点、提高工作效率、汲取团队能量,我们针对两类常见磁体,找出了四种主要不均匀现象的产生原因,提出了解决方案并进行了验证。就这样,我的博士后课题也顺利完成。在上述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我所参与的863项目中关于磁性能的17项任务指标随后不久也顺利完成,从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句话的内涵。
        7月底出站后,我选择留在材料所继续此前的应用研究。9月,当一批“热血”青年四处游行,甚至砸毁自己同胞购买的日本汽车时,我和同事们正埋头于实验室耐心地解决磁体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我们希望以一名中国科研工作者所特有的方式来“抗日”,争取尽快打破日本企业在该行业的垄断地位。

磁性材料与机电事业部  尹文宗

 打印本文本   |    收藏本文   |    回到顶部